“像我這樣你們稱之為很霸氣的人,如果沒有他那樣的老板,我們不會配合那么多年,也可以說,也因為是我,我們才搭擋了那么多年,才有了李寧和動向,我們雙方應珍惜緣分。”
2007年9月,在動向上市前一個月有人問李寧,陳義紅會成為你的敵人嗎,李寧說,“我們商業上會有沖突,但我很確定,無論怎么發展,陳義紅都不可能成為我的敵人。”
1988年,陳義紅離開首都經貿大學正式下海。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冒險。陳自評說,那時候很好強,也很愛表現。其時,28歲的陳義紅是比較年輕的科長。當時做“下海”這個決定其實很難,但陳執拗地感覺他還是要走一條商業的路。
在比較初兩年里,可留存的記憶并不多。直到1991年,他遇到李寧,此前一年李寧公司剛剛創建,李寧正在籌劃一個“能代表中國的體育品牌”。31歲的陳義紅帶領自己的原班人馬投奔26歲的李寧。多年之后,李寧對陳義紅曾有如下評價:有著敏銳的商業直覺,敢于承擔責任,是一個真正的商人。
李寧的夢想加上陳義紅的商業天分,造就了之后李寧公司的十年黃金發展期。然而,在李寧公司度過14年零9個月之后,陳義紅比較終選擇了離開。關于原因,外界一度曾反復猜測,流傳比較廣的說法是“因為李寧公司始終無法進入10億元俱樂部”。2007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,李寧說過這樣一段話:一個創業元老需要離開,并不是他起到阻礙作用,一個人在一個位子坐太長時間,對這個崗位沒有好處;第二,一個成長型公司,本身需要不斷變革,不斷引進新的、更能符合企業發展階段能力的人才,這就像一個孩子,在什么年紀吃什么東西做什么事。
陳義紅坦言,“我知道我早晚都會離開。”就象當年他的直覺催促他下海一樣,他心里始終回響著那個聲音。陳義紅認為自己身上一把手的感覺更強一些,他習慣了做決策,也喜歡做決策,對那些大的方向的把握,他相信自己的直覺,但他認為那又不單單是直覺,可能是一些模糊的東西,并沒有想清楚,但他很清楚他想要什么。“老實說我的很多關鍵時刻,當時并沒有想明白,但我知道我要的是它,那我就一定要努力,即使錯了,我絕不會后悔。”
但深居簡出的李寧更希望能用強大的制度、流程來推動李寧品牌前行,他覺得“連一雙鞋子的顏色、一件襯衣的款式,都喜歡插手其中”的陳義紅應該往后退一退了,但后者偏偏喜歡沉浸其中的樂趣。也正是這一點造就了動向和李寧的不同方向。
陳義紅喜歡在歐洲古老的品牌店里流連,觀察、感受時尚的脈動;喜歡那些冒險性、挑戰他商業掌控力的創新體驗;這與他鐘愛的另一項冒險——在深夜里瘋狂飆車有相同之處;他習慣拋棄陳規,用自己的經驗思考并出其不意地解決問題,這使他基本上不可能成為一個商業追隨者。
這幾乎符合我們對一個時尚品牌創造者的想象:激情,個性張揚,藐視常規,喜歡冒險,有一點點偏執。
“這里已經不再需要我了,我想要創業。”2001年陳義紅對李寧說。李寧勸他,“你先不要出去,大家一起合作,起步臺階更高一點。”后來在動向上市前夕,李寧對媒體回憶說,“時機成熟的時候,我也不會攔住他發展,就像當初也沒有人攔住我發展,我會全力支持他。”
“雖然我們從來沒有說起過這些,但我知道他希望能給我有一個很好的安排,他心里也在想這個事情。”2008年12月13日,在長富宮咖啡廳的一隅,陳義紅娓娓道來。在接受采訪的第二天他將飛赴日本,Phenix的整合有無數棘手的問題等待他處理。他們曾在一起創造的那些無數人試圖進入、了解并探究的沸騰歲月在他心里似乎已漸漸淡去。
Kapppa來了。“正好有一個機會,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結果。”李寧說。
“我們都意識到了這一點,那正好是一個機會。”陳義紅說。
李寧請第三方審計公司評估Kappa的價格,并在2005年6月以861.4萬元將其擁有的北京動向公司80%股權 (附帶擁有的Kappa品牌獨家代理權)轉讓給上海泰坦,陳義紅成為Kappa的實際所有者。三年后,動向上市時,這個價格被外界指責“過于便宜”。秦大中說,其實這個價格拿到外面去,根本沒有人有興趣買。陳義紅說這是一個非常公正的價格,除了房子外他傾其所有完成了收購,“外面的人看到的都是風險,但我在里面,我知道那里面的機會。”
14年零9個月。
他有時候會用得意的又滿是感慨的口吻提起這個數字。“我要感謝李寧,如果沒有他給我那樣的機會和平臺,我也不會擁有今天這些經驗。幸好遇見的是他,因為像我這樣你們稱之為很霸氣的人,如果沒有他那樣的老板,我們也不會配合那么多年,也可以說,也因為是我,我們才搭擋了那么多年,才有了李寧和動向,我們雙方應珍惜緣分。”
就在采訪前的半個月,他們剛剛見過面。“我們見的頻率也不是很高,但是可能對方的重要時刻另一個人都會出現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