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經營期:質量是生命
“時代給與每一個人的機會是均等的,把握住機遇,就成功了一半”——王吉萬
1978年,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提出“以公有制為主體,發展多種經濟成份”的思想突破,民營經濟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大潮下興起。國家開始允許個體經濟(個體工商戶)發展,雇工超過7人的則稱為私營企業。
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
1984年,新中國迎來了成立后的第一次下海經商浪潮。對于沿海開放城市的年輕人來說,這一年可能是個騷動而激動的年頭,“我們下海吧”,正成為流行語;
歷史的巧合是,這一年,王吉萬開始在家庭作坊里做皮鞋。不過,當時,他還是即墨市農牧局的合同工。在上世紀80年代的計劃經濟時期,能成為一個合同制工人是需要指標的,應該說,王吉萬當時的工作相當不錯。
一年后,1985年,王吉萬毅然辭掉了合同制的工作,專心做起了皮鞋生意。回想當年的決定,王吉萬說,那是個冒險但明智的決定。他沒有聽家人的意見,他敏銳地感察到隨著經濟的逐步放開,市場擁有著巨大的需求。家人的擔心:失去穩定而體面的合同工工作值不值?鞋廠能不能做好?這些問題對他來說,只有一個答案:我一定能干好!王吉萬說,我確實模糊地感受到了歷史脈搏的跳動,雖然我是農民的兒子,但是從高中畢業到參軍,我強烈地感受到了黨和國家經濟政策的巨大變化,我相信這就是機遇!
1984年,成了亨達的起點年。
一臺縫紉機是亨達比較現代化的設備,十多個工人是亨達全部的員工,860元是亨達所有的資金。
老板要親自工作,直到現在,王吉萬還笑說,自己會釘鞋跟、剪裁鞋樣這兩道工序;夏天晝長夜短,他一天只睡4個小時;一年365天,他天天夜戰,“產品供不應求啊!”
改革開放之初,由于在計劃經濟條件下,市場運行僵滯,流通渠道單一,供應仍顯短缺,不少重要商品實行有計劃的憑票證限量供應,此時,民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為國有經濟“拾遺補缺”的有益補充作用。市場的巨大需求為亨達集團的起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。
時勢造英雄,還是英雄造時勢?
1988年,由于通貨膨脹、物價上漲過猛,影響市場穩定,一年內相繼出現幾次較大的搶購風,致使商品緊缺面擴大。進入第四季度后,市場亂漲價現象有所收斂。
1988年,也成為了亨達集團發展的第一個轉折期。這一年,王吉萬大膽決定:放棄春夏季產品生產,用整年的時間生產冬鞋!已有4年制鞋經驗的他,敏銳地預測到年底將是個冬鞋銷售旺期。他毅然貸款10萬元,全部投入了鞋廠當年的運營費用。
“上世紀80年代末期,市場變化慢,1987年冬天,冬鞋需求旺盛,我預測1988年的冬天將會延續旺銷。”王吉萬說,“但是,庫存產品擠占資金,倉庫里堆滿了全年生產的冬鞋,一旦失火,全年的心血將毀于一旦,這些風險我也有擔心!”
1988年冬,王吉萬的預見果然成為了現實,那年冬天,天氣出奇的冷,加之當年幾度的搶購風,亨達冬鞋被搶購一空,王吉萬笑說:“當年想留一雙給自己穿都沒有了。”隨著亨達產品的旺銷,亨達集團前身“亨達皮鞋廠”的美譽深入人心。
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,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,對于中國而言,意味著一次全民思想大解放;對于民營經濟而言,意味著國家對發展民營經濟在思想觀念、理論認識、政策法律上實現了質的突破;對于個人而言,意味著擺脫貧窮,走向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文明。“為什么改革浪潮迎面撲來,很多人卻無動于衷呢?”回想當年的決定,王吉萬告訴記者,家人的擔心恰好代表了大部分農民害怕失敗的擔憂;而在城市,工人們享受鐵飯碗,穩定的收入及保障,讓他們無心從事個體經濟。而像他這樣,勇于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,敢跳出來,就是成功的第一步!”
品牌經營期:文化是靈魂
“品牌就像一座金字塔,產品、渠道、技術等構成了金字塔的基石,而文化才是金字塔閃亮的塔尖” ——王吉萬
品牌,想說愛你不容易!
20世紀90年代,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,外資企業大量進入中國,由于我國企業尚處于追求產品質量的階段,缺乏現代品牌意識和品牌建設觀念,許多民族品牌被國外品牌兼并或蠶食,中國品牌的生存環境變得空前緊張,很多民族品牌在競爭中消失。1993年,政府對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》進行了重新修改和公布,從而使商標制度在中國逐漸建立并走上正軌,品牌的注冊和管理也日臻完善。
亨達發展之初,王吉萬就有意識地走一條品牌發展之路。
1985年,亨達鞋就擺上了即墨市百貨商店的柜臺,王吉萬說,一雙鞋,在自由市場上銷售,10塊錢,進入商場,就賣15元了。王吉萬將進入商場的每雙鞋的鞋盒上打上“青島皮鞋”的字樣,“青島品牌”銷售策略贏得了當地消費者的情感共鳴。
但是,真正懂得品牌的價值,還是市場給王吉萬上了生動的一課。
發展至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初,王吉萬正式將品牌命名為“亨達”,并成功走出了青島市、山東省,開始銷往河北、河南等周邊省份。是該給亨達注冊商標的時候了,王吉萬卻在工商索引時遇到了麻煩,“亨達”已有企業注冊了。怎么辦?也許改叫“貝亨”也成,當王吉萬把多年來經營的品牌更改為“貝亨”鞋時,他遠沒有料到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,對銷售產生如此大的影響:同樣款式的鞋,同樣在百貨大樓柜臺銷售,同等質量,同等價格,一字之差的“貝亨”卻失去了消費者們的青睞。王吉萬頭一次感受到了品牌的無形力量。
幾經輾轉,王吉萬30萬元購回了“亨達”商標,當時來說30萬是一筆不小的費用,許多人說他傻,但是他覺得值!這讓他在亨達以后的發展道路上始終注重品牌效力。
擁有品牌的亨達如虎添翼,王吉萬加大了品牌的宣傳力度,1995年開始,亨達聘請王剛、孫悅做企業的形象代言人,并首創在中央電視臺進行宣傳,當時的王剛是第一位從央視辭職并做廣告宣傳的主持人,他的名人轟動效應和充滿磁性的聲音令亨達的品牌家喻戶曉;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,亨達每年的廣告費近2000多萬元……到上世紀90年代末,亨達已發展成擁有6000多員工,加工車間遍布全省13個地市的大型民營企業。
從品牌經營到經營品牌
自1992年7月國務院發布《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》以來,到1996年,國有企業破產達到高潮,總計6232家,超過了過去9年的總和;
2000年,亨達迎來了新的挑戰。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,60%-70%的國營合作商場出現了改制或倒閉的現象,原有的營銷網絡分崩離析,新的營銷網絡尚未完善,企業的發展驟然進入瓶頸期,亨達將向哪里去?王吉萬回憶說,亨達,遇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。
巨大的壓力下,王吉萬深刻反思:目前國內皮鞋的生產量約占世界鞋業產量的1/2,國內生產的產品,如果貼上外國品牌銷售,每雙就可以多賣6至10倍的錢,我們與國外鞋業著名品牌的差距,不是皮料也不是生產工藝,關鍵是品牌文化的差距,以及支撐品牌文化的企業綜合實力。
而全新的“耐克模式”——“建立沒有圍墻的工廠”給了王吉萬全新的思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