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粒上皇早有耳聞,最初的印象,是從收購時的影響力開始的。傳言是一大炒商,對遷西板栗情有獨鐘。收購點所到之處,價格猛漲,其他各代收點如臨大敵一般。這種傳言是不是真的并不要緊,但其品牌的影響力可見一斑。
認真閱讀了12年關于粒上皇的報道,對這個品牌有了進一步了解。最深的印象,莫過于創始人家境貧困,以2000塊錢起家,先是靠部分賒欠的方式進貨,靠利潤分成的方式沖抵房租。這種艱難的開始,卻并不影響一個品牌的高速成長。
如果從小說的角度來說,這樣的情節很常見,甚至叫做老套,往往一個英雄人物都有悲慘的童年,一個企業家都有一個慘不忍睹的起點。但之所以小說往往這樣寫,正是應了那句老話:自古英才出寒門。
試想回到2000年左右,在板栗產區的任何一位代收人,任何一位礦山老總,甚至許多普通人家,都可以拿出2000元甚至幾倍幾十倍上百倍的資金,可以從事炒栗行業,起點可以比粒上皇高得多。但可惜,沒有人這么做,再或者,也有人這么做了,只是沒這么努力。
有板栗的地方,也往往伴生鐵礦。于是在那個瘋狂的年代,一夜暴富的常有,農民變土豪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板栗在當時一些人的眼里,是小小不言的生意。來錢慢,賺得少,辛苦。直到鐵礦的沒落,才發現板栗的千般好。只可惜,白白錯過了多年。
或許有的人看到了機會,努力了,但遇到了挫折,包括經營不善、管理不到位、同行低價競爭等等,在這些挫折面前,很快就放棄了。與其賺這些辛苦錢,還不如回家開嘎斯車拉礦石賺得多。只是沒想到,嘎斯車不能開一輩子。
或者還有的人一直在堅持,生意說不上好,也說不上壞。反正家境不錯,每年只要不虧損,有所收入就好,賺一分是一分??此坪苄量?,很努力,卻不知往復在一個因循守舊的怪圈里,幾年十幾年過去,卻依然止步不前。當板栗經營形勢發生變化的時候,一方面意識到應該變革,一方面又留戀現有的安逸,直到競爭突然增大,銷售大跌,才百爪撓心,卻又不知從何處下手。
板栗產區的人生活相對安逸,壓力小,這讓這里的人不愿冒險,缺少打拼的勇氣,舍不得自己的孩子老婆熱炕頭。但這并不影響這些人對那些成長起來的大炒們的羨慕,也有個別人說出“我要是粒上皇,怎么怎么著”之類的話。說這些話容易,但只是看到了粒上皇輝煌的現在,卻從不去細心品味他們最初坎坷的創業史。
誠然,寒門也有許多沒有創業成功的,富戶有得是做得風生水起的。自古英才出寒門,說的是出自寒門的那些孩子,內心更加頑強,骨子更加堅硬。因為他們沒有安逸的窩,走下去是他們的選擇。他們的內心中知道,雖然堅持了、努力了也不一定成功,但如果不去堅持和努力,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。
粒上皇從創業到現在,只不過是十七八年的時間。雖然創業環境大有不同,但現在創業條件也大有提高。每位想去從事板栗創業的人,都能夠達到甚至超過粒上皇當初的創業資本。更何況并非只有寒門的孩子能夠企業成功,只要努力,人人都有機會。
說白了,就算起點很低,卻并不會影響創業,出身貧苦卻做上皇帝的有的是,白手起家的成功企業也有的是。前者比如朱無璋等等一大批人,后者比如粒上皇等等一大批炒商。
所以,創業任何時候都不晚,只要努力,粒上皇就在不遠的前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