誠品的英文名叫“eslite”
是由法文古字引用而來,
是“菁英”的意思,
指的是每一個
“努力活出自己生命中精彩的人”,
誠品書店也確實對華人社會的未來發展
注入了
獨特的新的啟發,
為我們描繪了
一幅美麗的藍圖
品牌故事
5月31日,堅持了21年18萬小時不打烊的臺灣誠品書店敦南店,關店了
這個曾經被CNN評為“全球最酷書店”,被《時代》雜志評為“亞洲最佳書店”,一度令其沖破實體書店的經營范圍,成為臺灣文化地標。在閉店當天,店里涌入了5萬多人送別,包括林依晨等各路明星紛紛發微博表示惋惜。雖然這次關店的客觀原因是“房東不續約”,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。
1989年,吳清友在臺灣創立了誠品書店。初期專賣藝術與建筑類書籍。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,結合書店與商場的復合式經營模式等,成功經營出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。
當時的吳清友39歲,并且以及算功成名就,那時候,他手握著一家“城建公司”的企業,從31歲起獨自將城建公司發展壯大。城建公司的一個客戶這樣評價吳清友:“吳清友家的東西常比別人貴,也不愿意被殺價,但產品質量和服務真的沒話說。”
這個客戶,就是麥當勞。1984年,麥當勞進入臺灣市場,多半廚房設備來自吳清友的城建公司。
吳清友他曾公開表示:“我在極短時間內賺到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財富。”就在普通人還都在努力想靠房地產掙錢的時候,吳清友已經為擁有財富而感到不安,因為他覺得自己并沒有付出多少努力就發了一筆橫財。直到1988年,患有先天性心臟病,做了三次開胸心臟手術,屢次與死亡插肩而過的他改變了自己的想法。
“我想把生命投入到與心靈相關,而不一定與財務業績相關的產業。”
開一家書店的想法,自此成型。
香港專欄作家馬家輝眼中的吳清友有三個特質:思慮周到、有勇氣、有意志力。“這些特質,或許是誠品做出重要招牌的原因。”2012年,誠品香港銅鑼灣店開幕,吳清友請馬家輝來主持。“那時我們談得比較多,多是誠品以前咬牙堅持的經歷。”
對書店氛圍的追求讓誠品在最開始是虧錢的,而且這一虧,就連續虧了15年。股東撤資,吳清友不惜變賣家產繼續支撐誠品。他的太太曾極力反對,讓他考慮一下兒女。但吳清友卻對女兒說,誠品不能失敗,做不下去的話,大家都會說臺灣書店做不起來,我們不能成為負面教材。
然而,正是誠品的15年虧損,使吳清友摸索出了誠品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:多元化。
1994年,吳清友開始將誠建公司整并為誠品書店的餐旅事業處,并將餐旅設備、用品與餐飲等產品概念引入誠品。誠品真正扭虧為盈,就是從依托書籍銷售模式,轉向“百貨公司”模式開始。
“他把誠品熬出來了,還有所轉型,不容易。誠品也是虧了好多年才開始賺。其實誠品的每一個階段,包括進軍香港、蘇州,都需要付出勇氣和意志力。”
有別于一般的書店,誠品書店帶著原創的理念,把生活也結合了進來,走進誠品書店,能看到的不光是書,還有誠品所打造出來的生活方式,這正是誠品的魅力所在。
"必須去的書店"
"每一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的地方"
"值得慢慢品味"
"夜深人靜時的寓所"
"如果你喜歡咖啡館和書籍,就應該來這里"
這些是去過的人在網上給予的評價。
2017年,吳清友病逝。三年后的今天,“文化標桿”誠品敦南店關閉,并且預計今年會繼續關閉7到8家店。蘇州誠品書店也不復當年開業時的火爆,更多意義上成為了外地游客打卡的觀光地。
商業和文化,這個亙古不變的矛盾體再一次橫在了沒有吳清友的誠品書店面前。
坊間傳言,1985年,吳清友賺到第一桶金后,在臺灣陽明山買了一塊地準備蓋房子。一位風水先生告訴他:“吳先生,你要賺錢,那房子要朝南;你要健康,那房子要朝北;但如果你希望讓生命積累一點智慧,那你的房子要朝東。”
吳清友此后一生,都堅持房子朝東。誠品書店的文化之魂,在吳清友的時代始終擁有一席之地。
發展歷程
1989年,誠品書店在臺灣開業
1997年,誠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。誠品書店、誠品畫廊成立
1998年, 吳清友獲選為《天下》雜志「影響200.飛越2000」人物
1999年, 誠品書店(敦南店)24小時不打烊,成為全球書店創新經營模式
2001年,誠品開發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,正式將虛擬與實體通路整合營運
2003年,誠品臺大醫院店開幕,誠品首度加入醫療服務體系
2004年,獲選為《時代》雜志亞洲版「The best of Asia亞洲之最」專題--亞洲最佳書店。
2006年,誠品信義旗艦店正式開幕,是全臺最大的書店商場,成為國際城市櫥窗的重要指標
2009年,誠品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合辦《蔡國強泡美術館》創下臺灣當代藝術展覽史上參觀人次新高點
2010年,誠品生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
2012年,誠品香港銅鑼灣店正式開幕。
2015年,蘇州分店正式開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