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同濟大學品牌隸屬于同濟大學,法人代表是常教授,發源地在上海市,創立于1907年,主營行業教育培訓、休閑娛樂、培訓、生活服務、名校、大學。
始于1907年德文醫學院、985工程/211工程建設大學、以土木建筑為特色/科技為主的多科技大學
同濟大學歷史悠久,是中國國立大學之一。經過110年的發展,同濟大學已成為一所具有獨特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、研究型和國際大學。
同濟大學的前身是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?寶隆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,次年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。同濟德文工學校與同濟德文工學校合稱,成立不久。1917年,華人接管,先后改名為同濟醫學院和私立同濟醫學院。1923年被命名為同濟大學,1927年成為國立大學。抗日戰爭1937年爆發后,同濟大學經過六次搬遷,先后遷往上海、浙江、贛江、桂江、滇江等地,1940年遷至四川宜賓李莊古鎮。1946年返回上海后,發展成為以理、工、醫、文、法五大學綜合性大學。
同濟大學原有的文化、法律、醫學、科學、機械、電機、造船、測繪等優勢學科,在1949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,或支持其他高校,或整體搬遷內地。與此同時,全國10多所大學的土木建筑相關學科匯聚同濟,成為我國土木建筑領域規模大、學科齊全的工科大學。1978年以后,學校實施 兩個轉變 ——從封閉辦學到對外開放辦學,從土木工程大學到理工科大學,恢復對德交流。
同濟大學始終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崇高使命和責任,以本科教育為基礎,以研究生教育為強校之路 知識、能力、人格 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,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在大學學習和熏陶后都有 扎實的基礎、實踐能力、創新思維、國際視野、社會責任 綜合特領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棟梁和專業精英。
秉承 與祖國同行,以科教濟世 學校注重優勢學科和基礎研究的溢出效應,不斷拓展社會服務形式和領域,積極為國家和地方社會建設和發展做出貢獻,為國內橋梁和隧道、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、水環境治理、地震救災、陽山深水港、上海世博會、崇明生態島、新能源汽車等重大戰略需求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持。聯合推進學校和地方政府建設 環同濟知識經濟圈 ,年產值從2005年初的不到30億元發展到2016年的327億元,創造了 三區融合聯動發展 校地合作模式。
學校積極拓展國際合作,在德國合作的基礎上,發展歐洲合作為中心,擴大北美、輻射亞洲、非洲布局,建立了中德、法國、意大利、中國、芬蘭、中國、聯合國等10所國際合作平臺學院,與200多所海外大學簽訂合作協議,與公眾、西門子、拜耳和IBM許多跨國企業共建研究中心。
同濟大學有38所學院和二級機構,7所附屬醫院,6所附屬中小學。有四平路、嘉定、滬西、滬北四個校區,占地2.56平方公里,校舍總建筑面積171多平方米,圖書館總收藏書籍400多萬冊。
學校學科設置涵蓋工程、理學、醫學、管理、經濟學、哲學、文學、法學、教育學、藝術等10個類別。本科招生專業75個(其中50個按17個專業類別招生),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45個,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,工程碩士授權領域26個,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點30個,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,博士后移動站25個。
同心同德同舟,濟人濟事濟天下 。今天的同濟大學充滿了自豪感,努力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,朝著 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世界大學建設 目標奮進!








